当前位置: 首页 » 教育教研 » 从“独行快”到“众行远”——威县第五小学教研生态构建记


李兰英

在威县第五小学这片教育天地里,我作为教导主任,始终坚信:教研不是少数人的“独角戏”,而应是一群人的“习武台”。从推动个体成长到构建联动生态,我们一步步打破壁垒,让教研从“零散探索”走向“协同共生”,在抱团前行中收获了更长远的成长。

一、打破“单兵作战”,筑牢共研根基

过去,不少老师习惯“自己备课自己教”,教研成了“你说我听”的形式。我先从打破这种“独行”状态入手。

(一)学校把教师成长作为生态根基,定下“两周一次校内业务学习+分层外出培训”的硬规矩,累计组织200余人次教师走进国家、省市课堂。这些活动不是让他们“照搬经验”,而是带着“如何本土化落地”的思考去学,回来后必须在组内分享——这是我给老师们的“学习作业”。

(二)学校同步搭建17个教研组“成长共同体”。每周两小时的教研活动不是“任务”,而是定专题、设主讲,让每个人轮流站出来分享“成功案例”或“失败教训”,推行“集体备课不照搬、资源共享不独享、个人加减有思考、教后反思见真章”的模式。看着老师们从“怕发言”到“抢话筒”,我知道,共研的种子已经发芽。

二、重构“联动生态”,让创新在协同中生长

(一)集体备课:从“各备各的”到“聚智成链”

学校推动各组变“单课时备课”为“单元整体联动”,明确“三定”原则:定单元核心目标、定分工主备人、定研讨攻坚点。语文组备“童话单元”,先集体拆解教材逻辑,再分工备精读课、略读课、口语交际,接着全员“挑刺”“这个环节对学困生来说会不会太难?”“能不能加个跨学科活动?”经过几轮打磨,再由老师结合班情做“个性化调整”,最后沉淀出的不仅是教案,更是一群人共同破解问题的智慧链。

(二)课题研究: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抱团破题”

“别把研究想得太复杂,咱们的困惑就是课题。”这是我常跟教研组说的话。我引导各组从日常教学中找“小切口”,比如“三年级作文如何写放胆文”“体育课如何兼顾趣味与体能”,然后带着大家“抱团啃硬骨头”:

课题研究从学习出发,先集体出“试行方案”,再轮流上课试错,组内听课评课直指“研究点”;二次备课时结合反馈调整,再磨课、再反思,几周循环下来,课前议课聚焦“怎么改”,课堂实践验证“改得对不对”,课后研课总结“下次怎么优化”。每学期的精品课展示,成了各组“研究成果发布会”,看着老师们从“怕研究”到“主动找课题”,协同的力量正在显现。

(三)集团联动:从“各自为战”到“全域共进”

“不能让任何一个校区掉队。”这是我构建教研生态的底线。我推动核心校与郭固、白果树、桑园等分校建立“结对共研”机制:

每学期的“送教下校”,核心校教师带着磨好的课例去分校,不是“展示表演”,而是和当地老师一起“同课异构”,当场研讨“这样的设计是否适合这里的学生”。连续七届的集团精品课赛课,让各校区教师同台竞技,郭固校区的王迪、吴瑞珊,白果树校区王晶如,桑园校区郑朝焕,北校区的刘慧敏、李晓双等老师,就是在这样的“切磋”中从“讲台新手”成长为“教学骨干”。现在分校老师常说:“不再觉得是‘边缘地带’,我们也是教研共同体的一份子。”

三、用制度护航“众行远”,让成果看得见、留得住

为了让“共研”不是一阵风,我牵头制定了“教研组考核制度”,但考核重点不是“做了多少”,而是“带动了多少人成长”“解决了多少问题”。各组的研究计划、磨课记录、课题成果都要归档,形成“学-研-用-评”的闭环——翻开这些档案,能清晰看到每个教研组从“零散活动”到“系统研究”的轨迹,更能看到教师们从“孤军奋战”到“协同共进”的蜕变。

如今,看着骨干教师主动带徒弟、青年教师在赛课中崭露头角,看着学生在“五育并举”中全面发展——河北省机器人竞赛夺冠、县运动会摘桂、文艺汇演出彩……我愈发坚信:教研的真谛,从来不是少数人的“快跑”,而是一群人的“同频前行”。未来,我会继续守护好这片“共研生态”,让更多教育力量在协同中生长,在“众行”中走向更远的教育风景。


李兰英,女,汉族,大学本科学历,中共党员,中小学高级教师,任教于威县第五小学,“坚守育人初心,脚踏实地工作”是她的工作信条。曾获得邢台市骨干教师、威县十佳园丁、教书育人楷模、学科带头人、县级名师等荣誉称号,多次获得威县人民政府嘉奖。参加并主持邢台市“十三五”“十四五”课题研究,发表论文《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》《如何指导小学生观察生活》《走向生活,点燃兴趣——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实践尝试》等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专题专栏